学术观点| 认知文体学:探寻各类文体特征的认知理据 ——访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徐有志
20世纪50年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很快在人文社会科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认知转向”。至90年代,在文体学领域,一批学者把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文学语篇的分析,1996年,《文体学读本:从诺曼·雅可布森至今》一书中首次出现了“认知文体学”,二十年间,这一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文体学流派是如何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徐有志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采访。
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 认知革命”很快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引发了广泛的“ 认知转向”, 影响遍及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文化学、政治学等领域。时至今日, 已经衍生出许多基于“认知” 的交叉学科, 如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化研究、认知符号学、认知生态学、认知人类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诗学、甚至认知女性主义等等, 不胜枚举。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诗学发展迅猛。Semino 和Culpeper(2002)在《认知文体学》中, 将“认知文体学”界定为跨语言学、文学研究和认知科学的新的文体学流派。Stockwell(2002)在《认知诗学》一书的简介把“认知诗学”界定为“思考文学的一种新的方式,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Stockwell在前言中,也一再提到认知诗学与文体学的密切关联,并指出有的学者将“认知诗学”称为“认知文体学”。 如果要追究二者之间的不同, 可以说认知文体学强调对语篇的语言方面给予更大的关注, 而认知诗学则更多地强调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一种关于文学艺术理论的研究。在2001年面世的《文体学词典》第2版中,Katie Wales就将两者视为同义名称。
认知文体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既新也旧。旧是因为文体学一直关注语篇与读者的语篇解读,语言形式与效果的关Mukarovsky(1970)的“前景化”理论(Foregrounding Theory)在当代英美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就起过重要作用,它特别关注语言选择和语言模式的认知效果。不过,认知文体学与传统的文体学还是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传统文体学倾向于对语篇进行明确精辟细致的分析,用语言理论或框架来解释或预测语言材料的解读,而认知文体学则强调对语言生成与接受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进行有理论指导的系统分析,这就为语篇及其解读的关系提供了更系统、更详尽的描述。
认知文体学继承了文体学的传统,以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为出发点,或者从语言特征透视语言生成背后的认知结构,即作者或人物的概念结构; 或者从语言特征阐释语言接受背后的认知过程,即读者的认知过程,以探索文体效果的理据。
文体学是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语篇文体的学科。认知文体学的理论基础则要复杂得多,学界对其理论基础的阐述不尽相同。有些学者认为它是用认知语言学或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文体分析的流派,有些认为它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或认知语用学。其实,认知文体学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原型理论、意象图式、概念隐喻、概念整合、语篇世界等理论是认知文体分析常用的理论。同时,认知文体分析也会借用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广义上的认知科学的方法。
认知文体学认为,句子结构决定于语义结构,而语义存在于人的概念化过程中,予以结构即概念结构。认知文体学的制约文体选择的条件是语言特征的概念化。认知文体分析关注那些能够体现作者的认知方式,或者与读者的认知方式有关联,能够解释读者的认知过程的语言特征。在认知文体学框架中,当与认知方式有关的语言特征构成一定模式,并与主题的阐释有关时,它就会真正得以前景化。
认知文体学以认知心理学和广义上的认知科学关于人的认知规律的研究为基础,系统地分析语言特征背后的作者、人物或读者基于各种认知规律(如基本范畴,原型,意象图示,认知模式等)的认知方式。与功能文体学等其他文体学流派一样,认知文体学分析的往往也是非常规的语言现象及其塑造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但认知文体学揭示的认知规律往往是在人类普遍的认知规律基础上的变体。认知文体学注重揭示作者或人物在人类的普遍认知规律基础之上的独特认知方式,或者是读者受人类普遍的认知规律的影响与文本的语言及作者进行互动的认知过程。
认知文体学除了分析文本中的文体特征及文体效果,还关注读者以往的认知、情感结构如何影响了读者对文本的文体特征的感受,并反过来被文本的文体特征所修正,影响后面的阅读的动态过程。
可以看出,认知文体学的最大特点是把对突出的语言特征的分析与认知心理学甚至广义的认知科学所发现的人类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同时,它重在通过对文体特征的分析、解释追踪读者的阅读过程,认为文体效果不仅仅存在于文本之中,而且主要存在于文本的文体特征与读者认知的互动之中。
我国学者对国外认知文体学的发展跟得很紧。刘国辉、申丹先后对Semino & Culpeper(2002)合编的论文集和Stockwell(2002)作了评介,苏晓军选择讨论了图式理论、前景化理论和语篇世界理论。近10多年来,国内认知文体研究见多。比如概念隐喻理论的著述、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分析语篇的文体特征、概念整合理论在文体分析中的应用。但运用意象图式、可能世界、方位指示语等理论对文学作品中进行分析的研究似不多见。
近年来,中国文体学理论建构的自觉意识进一步突出,文体学者的著叙都表现出了理论建构的自觉。尤其令人欢喜的是,不少从事文体学研究的年轻学者的专著的创新意思非常强,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我看来,学习和发扬我国从古至今的文论研究的传统,借鉴西方认知文体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对我国浩如烟海的语言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外为中用”,我们的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研究一定会对于本国的学术建设提供很好助益。
认知文体学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对新提出的概念整合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概念整合是较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文体学家很快将其运用于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使之成为认知文体学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认知文体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文体学流派,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理顺其涉及的一些基本关系,可以廓清画面,为下一步的发展进行铺垫。
推荐阅读:投稿与出版
10【学界新闻】CSSCI集刊《励耘语言学刊》更名及征稿启事
读书小札:功能与语用
1【学者观点】名词与学术互动:元话语分析的新进展(Kevin Jiang & Ken Hyland)
3 研修侧记| 传统、理想、情怀: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中心研修侧记
4 学界新闻| 你是爱赛菲勒吗---- 2016年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侧记
5 读书小札| Ken Hyland教授:Genre, discipline and Identity (另附讲座视频)
6 读书小札| 读袁周敏博士“身份的界定: 问题与建议”一文
10【读书小札】融入大生态的文体学超学科研究 ——张德禄教授《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
13 学者观点|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传承与演进(David Rose)
读书小札:认知与哲学
1 读书小札|张辉、邸伟超 Making Intelligence More Transparent
2【读书小札】王文斌,崔靓《试论英语的西方音乐特征与汉语的中国绘画特征》
5【读书小札】Metaphor in Culture:LIFE IS A SHOW in Chinese
读书小札:翻译与文学
1 读书小札| 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课题探新 ——读《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有感
2 读书小札| 语料库翻译学视角下术语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解读:读黄立波、朱志瑜”严复译《原富》中经济术语译名的平行语料库考察“
4【读书小札】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研究
5【学者观点】胡开宝教授: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good评价意义的再现
7 读书小札| 赵彦春教授论“国学经典英译的时代要求:基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8 读书小札| 适用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读何伟、赵常玲《从功能语境看译者的选择》
9 读书小札| 翻译研究的书评写作策略:以《翻译批评的本质回归与价值重塑》为例
10 【读书小札】追古溯今、放眼世界:王宁教授谈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
12【读书小札】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典范:读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
13 读书小札| 从“血缘伦理”到“契约伦理”:司各特小说《中洛辛郡的心脏》中的伦理观解读
读书小札:外语教学
1【读书小札】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
2【读书小札】二语心理词库组织模式研究(另附T检验SPSS教学视频)
3【读书小札】 实证类研究语步设计与相关分析SPSS统计软件操作视频
4 研修侧记| 2016年外教社暑期研修班"high quality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